雞傳染性貧血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引起以雛雞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皮下和肌肉出血、全身性淋巴組織萎縮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又稱出血性綜合征或貧血性皮炎綜合征。
【流行特點】
自然條件下只有雞對本病易感,所有年齡的雞都可感染本病。自然發病多見于2~4周齡內的雛雞,1~7日齡雛雞最易感。但隨著年齡增加,雞的易感性明顯減少。
1~7日齡雞感染后發生貧血,并引起淋巴組織和骨髓肉眼可見病變,感染后12~16d病變最明顯,第12~28d出現死亡,死亡率一般為10%-50%。2周齡以上的雞感染而不發病;有母源抗體的雛雞可被感染,但不發病。
本病主要通過蛋垂直傳播,母雞感染后3-4d內種蛋帶毒,帶毒的雞胚出殼后發病死亡。本病也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水平傳播。但水平傳播一般不發病。
【臨床癥狀】
潛伏期約8-12d。本病的臨床特征是貧血,一般在感染后10~12h癥狀表現最明顯,病雞表現精神沉郁、消瘦,雞冠、肉髯、皮膚和可視黏膜蒼白,早期翅部皮下出血最常見。其他部位如頭頸部、胸部及腿部皮下也有出血、水腫,病變部位最終破潰,并繼發細菌感染,導致嚴重的壞疽性皮炎。發病后5~6d開始死亡,呈急性經過,死亡率通常為10%~50%。發病后20~28d的存活雞逐漸康復,但大多生長遲緩,成為僵雞。若繼發感染細菌、病毒等則可加重病情,阻礙康復,死亡率可增大至60%。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全身貧血,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肌肉、內臟器官廣泛性出血。胸腺明顯萎縮,呈深紅褐色,可能導致完全退化。骨髓萎縮最具有特征性,表現為股骨骨髓從正常的深紅色變為淡黃紅色,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全身淋巴組織萎縮。部分病例法氏囊萎縮。肝腫大發黃,或有壞死點。腺胃黏膜出血并有灰白色濃性分泌物。 |